文化广角 | 法国国歌《马赛曲》第一次在中国奏响
法国国歌《马赛曲》第一次在中国奏响
高远
#
1792年,法国东北部名城斯特拉斯堡青年军官鲁热·德·利尔(Claude-Joseph Rouget de Lisle)应邀参加市长召集的驻军与本地精英的晚宴。宴会上有人提议平时爱写曲子的他能不能写一首与时局应景儿的歌曲。利尔听了非常高兴,认为这个主意“绝妙”(magnifique),并于当晚就写出一首歌曲,起名“莱茵军团战歌(Chant de guerre pour l’Armée du Rhin)”。这首歌很快传遍全法与欧洲,这就是后来成为法国国歌的《马赛曲》(La Marseillaise)。
鲁热·德·利尔,1760—1836
《马赛曲》最早传入中国,以西乐队形式呈现,要从清末那个垂帘听政、说一不二的慈禧太后说起。1913年,一贯行事作风犹如丈母娘戴白箍——想起一出是一出的慈禧忽然念起了家乡,于是传令:“备车!备火车!回奉天那嘎达省亲去!”不几日,慈禧太后与其班底便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慈禧太后的班底中,有一位“御前女侍卫”,名叫德龄,经历较为特别。她和妹妹容龄小时候随父亲裕庚出使法国,回国后进宫觐见老佛爷,慈禧见到很是喜欢,便把她俩留在宫中服侍自己。姐俩法国长大,外语流利,经多见广。据传,姐姐德龄曾跟光绪帝有过一段情缘;妹妹容龄自小痴迷芭蕾,后人称其为“中国芭蕾第一人”。
裕德龄与裕容龄
慈禧这次坐火车也是大年初一吃饺子——头一回。紫禁城出发,乘坐十六台鸾舆到永定门,坐上花费不菲的“御用火车”,像小孩得到新玩具一般尽情感受着新鲜滋味。一路向东南,咣咣当当,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驶进了号称华北第一埠的天津卫。
慈禧的“御用火车”驶进天津老龙头车站,也就是现在的天津站。眼见月台上鸦雀无声,跪满了身着红绿朝服的候驾大臣们,为首的就是后人称为“窃国大盗”的袁世凯。火车刚刚停稳,慈禧在宫女簇拥下踏上站台,忽然不远处乐声响起,见过大世面的慈禧却从没听到过这般敞亮爽朗的声响。原来颇有心机的袁世凯为讨慈禧欢心,专门从北洋新军调来军乐队“奏曲迎驾”。这支乐队是当时中国成立最早的西乐队之一,队员约有二十人左右,手里的家当锃光瓦亮,与外国行伍中的铜管乐器别无二致。乐队由一位袁世凯曾派到德国学习音乐的留学生指挥,所奏乐曲就是《马赛曲》。
北洋新军军乐队
慈禧初次听到西乐,竟觉得很对味儿。特地让李莲英把乐器一件件取过来验看,爱不释手。再吩咐李莲英婉转询问乐队队长乐器的名字、来源和奏法。还别说,慈禧在音乐方面问的问题很对路子,队长谨慎认真“从详答复”。
其实,打从西乐队演奏乐曲那一刻起,慈禧就觉得这玩意儿“怪有趣”,要求重新演奏刚才的那首曲子,越发觉得好听!相比谭叫天“云遮月”的味道一点也不弱。慈禧听完,不客气地要求袁世凯把乐队留在自己身边,随驾出关。这正中袁世凯的心怀,是巴不得的事情,于是“二十一位少年军官收拾好应用的东西,爬上那一列兵车”出发了。后来这乐队成为袁世凯总统府的军乐队。
要知道,《马赛曲》是一首革命“战歌”,慈禧是封建专制政权的独裁者。她为什么不反对这首乐曲,还对此曲“颇为满意”呢?原因是当乐队奏响时,站在慈禧旁边的德龄虽已意识到这首曲子的“差错”,但并未直接说明,那样队长连带队员都得被拉去砍头。可见慈禧和袁世凯及一般大臣都不晓得《马赛曲》的个中来路,普通老百姓就更不解曲中意了。不过,倒是因为《马赛曲》的启示,德龄向慈禧提议应该制定一支国歌,必要的时候可扬国威,得到慈禧赞同。这便是后来严复填词、傅侗写曲的《巩金瓯》。彼时满清帝国已经接近覆亡,与其说是国歌,不如说是为大清送葬的挽歌。
后来,德龄记载下这些经历,成书出版,名叫《御香缥缈录》。该书甫一上市即刻洛阳纸贵,风靡一时,一度成为“民国年度最畅销图书”。不仅如此,它更给后人留下珍贵的史料。当然,那时的慈禧和她的大清已经烟消云散、荡然无存了。
#
参考文献:
容德龄著,秦瘦鸥译述,《御香缥缈录》,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作者信息:
高远,旅法艺术评论家。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曾留学于法国国立音乐学院。
(图片来自网络)
【上期链接】文化广角 | Congés maternité et paternité : toute une histoire…
推送审校:王 凝
责任编辑:车 迪
技术推送:邹京君